中国健康网



首页 > 消费 > 正文

注意!上图东馆“奇兽”出没

时间:2025-04-02 01:03   |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9612   

肩膀上趴着一条毛茸茸的小蛇玩偶,上海图书馆展览部副主任高秀芹在上图东馆“奇兽传说——跃然纸上的动物主题展”现场穿梭。这个筹备了两年的上图原创大展让文献中的动物“跃然纸上”,让典籍“活起来”。

麒麟的形象历经了怎样的演变?狮子是如何踏入中国,并融入本土文化的?中西方对鲸鱼又有着怎样截然不同的想象?动物对大多数读者而言,是一个倍感亲切的话题,也是读者在书海遨游时常常邂逅的主题。从孔子所言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到《山海经》中所描绘的精彩纷呈的动物世界;从蒲松龄笔下光怪陆离的奇兽刻画,到传教士书籍里探索求真的博物新知,动物形象在纸本之上常常化作一个个独特的符号、一种种饶有趣味的象征,一则则别具一格的隐喻。

这次展览的灵感源头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邹振环的一本书《再见异兽:明清动物文化与中外交流》,“我们都觉得这本书有意思,于是以此为线索,围绕‘奇兽’主题,深度挖掘上图馆藏典籍背后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高秀芹介绍。

邹振环担任展览顾问,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师生加入,趣味十足的多媒体展项成为展览一大亮点。用手拍拍墙上的“云”,异兽就从灌木丛里跑出来了;举着醒狮绣球,屏幕上的狮子就会跟着你跑……结合典籍为奇兽专题创作的八组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互动装置,参观者可以与灵动的狮子“共舞”,或置身于神奇的幻想森林之中。

策展团队还特邀多位艺术家为展览创作主题插画,以艺术语言解读典籍;邀请手账达人运用不同材质,完成六大类动物的手账主题创作;邀请涂鸦艺术家现场涂鸦创作,希望用图像化呈现和艺术化再创作,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和亲子家庭关注。

一个个趣味小彩蛋等待读者发现——关于典籍和动物知识的小问答分布在各个展区,观众动手翻阅,就能了解许多奇兽和典籍的小知识,配合展览派发的公益导览手册厚厚一本,可以边参观边体验展厅“寻宝”的乐趣。

种种“有意思”的设置背后,展览依旧有明显的“上图”气质,那就是扎实的文献和学术基础。上海图书馆藏书丰富,涉及动物主题的藏书种类繁多,其中特色鲜明的中西文图书,为中外动物文化交流提供了生动的注脚。此次展览从中挑选出具有话题性与传奇色彩的六类大兽——麒麟、狮子、犀牛、凤凰、鲸和龙,既有传统的瑞兽、传说中的奇兽,也有来自域外的异兽,它们既是文明传承的参与者,也是文化交流的见证者。今年正值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展览采用线性叙事与模块化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以郑和下西洋背景下的“麒麟贡”故事为引,串联起50余种珍稀典籍,从图像史、交流史、博物学等不同视角,为每类动物设计各自的故事支线,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

观众在观展过程中,可以欣赏到《卤簿图》《营造法式》等珍稀典籍中的动物形象,了解到《坤舆图说》《职方外纪》等在东西文化碰撞下对异域物种的描绘,并重温《本草纲目》《山海经》等经典著作中的动物故事。除了古籍,展厅现场还设置多处现代出版物阅览点,可以随时翻阅展览相关内容。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日,免费开放,多种形式的公众教育活动配套展开。比如已在展览尾声处呈现的“奇兽101问·好声音征集”就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读者,短短两周征集到“好声音”百余条,年纪最小的参与者只有两岁。围绕展览推出的学术讲座、艺术工坊、亲子阅读会等将陆续举办,就连现场扫码可以收听的展览讲解也分为面向成人和儿童两个不同版本的解说音频。

尽管大部分典籍成书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信息与传递的价值依旧充满活力。以恰当方式阐释,典籍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并不遥远,这是策展团队的初衷——用生动的展览语言,拉近典籍与观众的距离。“通过‘奇兽’这一独特视角,引领观众一窥源远流长的中外动物文化交流史和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高秀芹说。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点推荐
图片推荐